查看原文
其他

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2021-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

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(持续更新)


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

2021年上海高考真题语文试卷(含答案

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(附答案)

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


2021年上海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各区现代文阅读汇编

2020、2021上海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

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论述、游记、书序文言文阅读汇编


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2021-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

一、情景默写

1.按要求填空

(1)________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(《论语》十二章)

(2)王于兴师,___________,与子偕作。(《诗经·秦风》)

(3)____________,明月夜,短松冈。(苏轼《江城子》)

(4)白云一片去悠悠,____________。(________《春江花月夜》)

(5)《〈论语〉十二章》中解释“恕”道,强调做人要将心比心,推己及人的两句是:_____________________

 

二、选择题组

2.按要求选择。

(1)“人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”,以下诗句中最能有力支持这个观点的一句是(    )

A.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B.暗潮已到无人会,只有篙师识水痕。

C.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。D.问渠哪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
(2)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,语意连贯的一项是(    )

艺术家、学问家从事作用于灵魂的工作,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广。__________,__________;__________,__________。个人的艺术追求、学术理想,只有与国家前途、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,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。

①文艺创作不是“一个人的风花雪月”        ②学术研究不是“象牙塔里的皓首穷经”

③凡是伟大的作品必然是陶冶情操浸润人心的  ④凡有价值的成果必然是影响社会引领思想的

A.③①④②B.④②③①C.①③②④D.②④①③

 

三、现代文阅读

阅读下文,完成各题。

启蒙思潮与公私观念

刘志琴

①对个体生命关怀的学说在中国不绝如缕。即使在先秦时代,也星星点点地散见于诸子的篇章中。到封建社会后期,在宋明理学崇天理、灭人欲的高压下,“私”无藏身之处,然而发展到明后期,王艮对天理作了重新的解释,他说:“天理者,天然自有之理也。”人的本性是自然,自然趋向快乐,穿衣吃饭是自然要求,顺应自然要求,就是至道和快乐。这就从理论上提出了“人同此欲”是“自然天则”的命题,强调人欲与天理并非天生对立。顺应自然的发展,以己欲度人欲,乃是顺人意应天理的行为。

②由肯定人欲进而提出“尊身”的观念,认为“尊身不尊道,不谓之尊身。尊道不尊身,不谓之尊道。”。王艮提出“爱身如宝”的思想:“知保身者,则必爱身如宝。能爱身,则不敢不爱人。能爱人,则人必爱我。人爱我,则我身保矣。……能敬身,则不敢慢人。不慢人,则人不慢我。人不慢我,则吾身保矣。此‘仁’也,‘万物一体之道’也。”并按此理推至“齐家”“治国”“平天下”,认为“吾身保,然后能保天下矣”,把“尊身”提到“尊道”的地位,认为保身与保国、保天下是一致的,这是对“身”的最高评价,显然,这“身”是依托个体的人而存在的,有身尊才能做到道尊,实际上这已超越群体,属于个体性的范畴。在群体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中,突出“身”和“生”的观念,回归人的本性,是个体从群体剥离的前提,是冲破封建伦理坚冰而走向人文启蒙的先导。

③这在中国是个艰难的历程,近代人文启蒙以崇尚个人价值和人格独立为内涵,这是封建文化对人的传统观念中难以含有的内容。“人文”这一概念在中国虽然古已有之,但这是指人与人的关系,与西方的人文观大相径庭。在中国呼唤个人意识的觉醒,首先要有“私”的回归,这是近代中国启蒙的必然历程。王艮在个体性和“人同此欲”方面突破了传统禁锢,触发了个人意识的觉醒。

④此后,“说私”“道私”的思潮接连而出,覃思不断。袁宏道以“目极世间之色,耳极世间之声,身极世间之鲜,口极世间之谈”激励人们尽情享受个人的欢乐,独抒性灵,使人耳目一新。李贽说:“夫私者,人之心也。人必有私,而后其心乃见,若无私,则无心矣。”黄宗羲说:“有生之初,人各自私也,人各自利也。”他们都对“私”的合理性作了重新估价,使人振聋发聩。冯梦龙进而提出“以情设情”,鼓吹情能动天地、泣鬼神、生万物。他列举周文王喜好《关睢》,吕尚掩面斩妲己,不忍心美人死在自己的刀下等,阐明圣人也有为情色而动心的私情。

⑤因此冯梦龙说“人知圣贤不溺情,不知惟真圣贤不远于情”,宣称六经皆为情教,倡议创立情教。傅山提出的反奴俗、反自锢更是高人一筹。凡此种种“性灵说”“童心说”“情教说”在明末风动一时,都以论证私情、私欲的合理性而启人心智,启动了中国人文启蒙的新思潮。它从明清之际开启,经过中断,再开启,前进又徘徊,直到20世纪初年章太炎才提出人的“自性”和“主体在人”的思想,并从科学的角度系统地论证了人的自然性,才进入真正的启蒙时代。

3.第①段加点词“不绝如缕”是指“对个体生命关怀的学说”在中国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

4.对“尊身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(  )

A.“尊身”的观念是在顺应天理、肯定人的欲望的基础上提出的。

B.王艮将“尊身”提到“尊道”的地位,是对“身”的最高评价。

C.群体本位下,突出“身”“生”观念,意味着人的本性的回归。

D.“尊身”意味着对群体的剥离和否定,是走向人文启蒙的先导。

5.根据上下文,对第③段加点词“西方的人文观”含义推断正确的一项是(   )

A.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人与人交流的自由和率性。

B.崇尚自我价值体现,关注人格独立,维护人性尊严。

C.“私”的观念至上,呼唤个人意识觉醒,关注启蒙。

D.突破传统禁锢,张扬个体性,强调个体欲望的实现。

6.对第④段的引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(  )

A.袁宏道认为目耳身口可极尽色声鲜谈,从欲望的角度证明私的必要。

B.李贽认为有“私”才能治家理政,从本心角度证明人们对私的接纳。

C.黄宗羲认为人本来是自私自利的,从人性角度重新评价了私的合理。

D.冯梦龙以圣人有为情色而动的私情,证明私情乃人间最美好的情感。

7.本文从明代“私”的观念的确立来追述中国思想启蒙的历程,话题集中,思路清晰,请对此加以评析。

 

 

四、实用类文本阅读

阅读下文,完成下列小题。

一个坚定的叛逆者

①大夫第在浏阳的市中心。浏阳人说,到浏阳,不可不到大夫第。因为大夫第不仅是一座精美绝伦的明清古建筑,更是戊戌变法第一烈士谭嗣同的故居。

②大夫第建于明朝末年,在谭嗣同父亲谭继洵担任湖北巡抚的时候,得以大规模扩建。因谭继洵地位显赫,当地人称之为“大夫第”。现存的建筑仅仅是原来的一小部分,但也有近八百平方米。今天,外面的街道已经是现代化的闹市,而一走进大夫第的大门,就如同走进了一个迥然不同的历史时空。在雕梁画栋之中,在从天井射进来的丝丝柔和的阳光之中,还能不能寻觅到谭嗣同矫健的身影呢?

③其实,谭嗣同生前在大夫第居住的时间并不算长。他出生在北京,青少年时代大多陪伴父亲宦游在外。随着父亲任职地方的变化,他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、长城内外。回湖南老家几次,都是短暂的居住。但是,谭嗣同很喜欢这座老宅,他给自己的房间取名为“石菊影庐”。所谓“石菊”,也就是浏阳闻名全国的菊花石,因石头青灰如玉,有雪白的花瓣状似菊花,故名。谭嗣同的著作“旧学四种”之一便取名为《石菊影庐笔识》。他还喜欢使用菊花石制作的砚台,并写过多首砚铭,在友人之间唱和。菊花石的纯洁和坚硬,不正是谭嗣同自己品格的象征吗?

④虽然经过了百年风霜的洗礼,大夫第的精美与讲究依然让人叹为观止。每一扇门窗上面都有细腻的木雕,鱼儿像在水里游动,鸟儿像在空中飞翔。遥想当年的街道上,除去这家豪宅之外,大概一般都是低矮、阴暗、破败的民房。大夫第内的主人,位居一品,当然是冠冕堂皇;大夫第外的世界,民不聊生,饥寒交迫。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不算贪官,一生保守而谨慎,但官位到了那一级,制度自然会给予他这样的房产和其他一切物质利益。作为谭家公子的谭嗣同,为什么不安安稳稳地享有大夫第里的醇酒美人,而毅然选择“叛徒”的身份,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呢?

⑤有关心灵的奥秘,是难于言说的。谭嗣同曾经跟随父亲在陕西赈济灾民,在给老师欧阳中鹄的一封信中,他这样写道:

见难民作种种状,悚然忆及去年家乡之灾。幸有人焉以维持之,不然,大乱一作,惨毒当不止此。……又自念幸生丰厚,不被此苦,有何优劣,致尔悬绝?犹曰优游,颜之厚矣!遂复发大心:誓拯同类,极于力所可至。

⑥这里,谭嗣同隐然具有基督教的“原罪意识”,在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苦难对比中产生严重的“不安”心理,从而开始反思自我与世界的关系。我享有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吗?我应该承担的责任究竟有那些?这时候,一扇一扇的门次第打开了,光芒射得人睁不开眼睛。这也是一种“觉”和“悟”,与当年佛祖在菩提树下的顿悟相似。谭嗣同推开了大夫第的窗户,也推开了自己心灵的窗户。有一种等待是上苍专门为自己设定的,人的命运便是欣喜地向它奔跑过去。

⑦漫步在大夫第内,徘徊在石菊影庐前,寝具、书桌和笔墨犹在,而主人早已离去。他与父亲的关系是微妙的,父亲忠于传统,忠于僵硬的专制秩序,却清楚地知道儿子惊世骇俗的才华和冰清玉洁的人格。谭嗣同虽然拒绝了父亲给他安排的平坦的仕途,却依然对父亲拥有那一份天生的血缘之爱。在他决定为失败的变法事业献身的时候,并没有忘记父亲。他模仿父亲的口吻,写了一封痛斥自己“不忠不孝”的信件,借以让朝廷日后在清查家属时,不至于连累父亲。而父亲呢?在儿子遇难以后,谭继洵被从轻处罚,提前退休回到浏阳,回到大夫第。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说明谭继洵的内心是雪亮的:一天,谭嗣同的遣孀李闰因为想念死去的丈夫,禁不住在房中哭泣。谭继洵经过门外,听见哭声便止步劝说道:“媳妇不必悲伤,别看我是朝廷的一品大员,但我儿日后在青史上的地位,不知道比我要高多少倍呢!”

⑧阳光透过窗框,授射到青石板铺就的光滑的地面上,宛如顽童涂抹的小方格。多少人的脚步,沉重或者轻盈,在这块地板上走过。许多年前,一个坚定的叛逆者,走过长长的天井,鞋底带着天井里的青苔。

⑨他再也没有回来过。

8.分析第⑤段引用谭嗣同书信的作用。

9.第⑥段划线句富有表现力,请对此加以赏析。

10.请紧扣“微妙”一词,分析谭嗣同和他父亲的关系。

11.结合全文,赏析文章结尾段。

 

 

五、古代诗歌阅读

阅读下面的诗歌,完成下列小题。

岁除夜有怀

(唐)孟浩然

五更钟漏欲相催,四气推迁往复回。

帐里残灯才去焰,炉中香气尽成灰。

渐看春逼芙蓉枕,顿觉寒销竹叶杯。

守岁家家应未卧,相思那得梦魂来。

12.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(    )

A.从内容看,本诗属于思乡抒怀。B.从体裁看,本诗与杜甫的《登高》相同。

C.“残灯去焰”“炉香成灰”暗写时间的推移。D.“芙蓉枕”“竹叶杯”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。

13.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(    )

A.清新雅致B.深沉刚劲C.清幽质朴D.飘逸旷达

14.请结合全诗内容对尾联加以赏析。

 

 

六、文言文阅读

阅读下列文言文,完成文后小题。

①帝久欲相准,悉其刚直难独任。景德元年,以毕士安参知政事,逾月,并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准以集贤殿大学士位士安下。是时契丹内,纵游骑掠深、祁间,小不利辄引去,徜徉无斗意,准曰:“是狃我也,请练师命将,简骁锐,据要害以备之。”是冬,契丹果大入。急书一夕凡五至,准不,饮笑自如。明日同列以闻,帝大骇,以问准。准曰:“陛下欲了此,不过五日尔。”因请幸澶州。同列惧,欲退,准止之,令候驾起,帝难之,欲还内。准曰:“陛下入则臣不得见,大事去矣。请毋还而行。”帝乃议亲征,召群臣问方略。

②契丹既围瀛州,直犯贝、魏,中外震骇。参知政事王钦若,江南人也,请幸金陵。陈尧叟,蜀人也,请幸成都。帝问准,准心知二人谋,乃若不知,曰:“谁为陛下画此策者,罪可诛也。今陛下神武,将臣协和,大驾亲征,贼自当遁去。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轶之势我得胜算矣。奈何弃庙社,欲幸楚、蜀远地?所在人心崩溃,贼乘势深入,天下可复保耶?”逐请幸澶州。

③及至南城,契丹兵方盛。众请驻跸以觇军势,准固请曰;“陛下不过河,则人心益危,敌气木慑,非所以取威决胜也。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亢,李继隆、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,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,何疑而不进?”众议皆惧,准力争之,不决。出遇高琼于屏间,谓曰:“太尉受国恩,今日有以报乎?”对曰:“琼武人,愿效死。”准复入对,琼随立于庭下,准厉声曰:“陛下不以臣言为然,盍试问琼等?“琼即仰奏曰:“寇准言是。”准曰:“机不可失,宜驾。”琼即麾卫士进辇,帝遂渡河,御北城门楼。远近望见御盖,踊跃欢呼,声闻数十里。契丹相视惊愕,不能成列。

(节选自《宋史·寇准传》)

(注)①狃:niǔ,轻侮

15.解释下列加点字。

(1)契丹内(2)乃若不知

16.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。

(1)急书一夕五至,准不(    )

A.发放B.开封C.施行D.启示

(2)机不可失,宜驾。(   )

A.趋向B.追求C.志向D.急速

17.第②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(    )

A.不然出奇/以挠其谋/坚守以老其师/劳轶之势/我得胜算矣

B.不然/出奇以挠/其谋坚守/以老其师/劳轶之势/我得胜算矣

C.不然/出奇以挠其谋/坚守以老其师/劳轶之势/我得胜算矣

D.不然出奇/以挠其谋/坚守以老/其师劳轶/之势我得胜算矣

18.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。

众请驻跸以觇军势,准固请曰:“陛下不过河,则人心益危,敌气未慑,非所以取威决胜也。”

19.结合文章内容,分析寇准的人物形象。

 

阅读下文,完成下列小题。

养鱼记

程颐

① 斋之前有石盆池。家人买鱼子食猫,见其煦沫也,不忍,因择可生者,得百余,养其中,大者如指,细者如箸。支颐而观之者竟日。始舍之,洋洋然,鱼之得其所也;终观之,戚戚焉,吾之感于中也。

吾读古圣人书,观古圣人之政,禁数罟不得入洿池,鱼尾不盈尺不中杀,市不得鬻,人不得食。圣人之仁,养物而不伤也如是。物获如是,则吾人之乐其生,遂其性,宜何如哉?思是鱼之于是时,宁有是困耶?推是鱼,孰不可见耶?感吾心之戚戚者,岂止鱼而已乎?

③ 鱼乎!鱼乎!细钩密网,吾不得禁之于彼;炮燔咀嚼,吾得免尔于此。吾知江海之大,足使尔遂其性,思置汝于彼,而未得其路,徒能以斗斛之水,生汝之命。生汝诚吾心,汝得生已多,万类天地中,吾心将奈何? 鱼乎!鱼乎!因作《养鱼记》。至和甲午季夏记。

④ 吾昔作《养鱼记》,于兹几三十年矣,故稿中偶见之。窃自叹,少而有志,不忍毁去。观昔日之所知,循今日之所至,愧负初心,不几于自弃者□?示诸小子,当以吾为戒。元丰己未正月戊戌,西斋南窗下书。

(注)①煦沫:用唾沫互相湿润,喻不幸者互相扶持。②数罟:细密的网,用以捕取小鱼。洿池:池塘。

20.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(   )。

A.B.C.D.

21.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。

22.作者在第③段中两次发出“鱼乎!鱼乎!”的感慨,请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。

23.评析文中两个“不忍”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意义。

 

 

七、材料作文

24.有人说:“苦难本身不是财富,对苦难的思考才是。”

对此,你怎么看?请写一篇文章,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。

要求:(1)自拟题目;(2)不少于800字。

 


参考答案

1.敏于事而慎于言    修我矛戟    料得年年肠断处    青枫浦上不胜愁    张若虚    己所不欲    勿施于人    

【详解】

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、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。

易错字有:慎、矛戟、浦、己。

2.

(1)B

(2)C

【分析】

(1)

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、论据的能力。

A.(在追寻真理方面)前面的道路啊又远又长,我将(不遗余力地)上上下下追求探索。现在一般引申为:不失时机地去寻求正确方法以解决面临的问题。前的路程是那样的长,那样的远,我已经立志,要百折不挠地去寻找我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。只强调去探索实践,无关乎正确的思想、真知。

B.暗潮已然来到,而常人却不知道,因为他们有水上的生活经验,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;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,对水的深浅、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,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。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:实践出真知。

C.学海中没有边,只有用自己辛勤劳动,用辛苦作舟才能达到彼岸。强调求学问道的方法在于勤学苦读。强调的是“勤”和“苦”,无关乎实践。

D.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?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。蕴含了观书和观水一样,都是有着源源不断的源头,以水比喻书,告诉我们要不断地补充新知识,不断地学习,不断地充实自己,我们才能达到一种新的境界。强调学习,充实自己,才能够有所创造,有所产出。无关乎实践。

故选B

(2)

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。

本题所给句子中,①说的是“文艺创作”,③说的是“作品”,两个句子对象一致,衔接紧密,应排在一起;②说的是“学术研究”,④说的是研究成果,都是“学术”领域,应排于一处。再依据是“不是……必然是”的先“破”后“立”的逻辑,可确定①③和②④。

再从横线的上文来看,上文先说“艺术家”,后说“学问家”,故应把①③放在②④之前。

故排列顺序为①③②④。

故选C

 

3.从未断绝,在整个封建时代都零星、片段地存在着。

4.D

5.B

6.D

7.文章首先提出,明末思想者重新解释天理,肯定了人欲的合理;在此基础上提出“尊身”观念,突出“身”和“生”,这是人文启蒙的先声;对“私”的回归意味着个人意识的觉醒,这是启蒙的必经历程;随后,大批思想者对“私”的合理性进行论证,使得20世纪初进入真正的启蒙时代。全文围绕对“私”的重新解释,逐层推进,强调了“私”的意识觉醒实际就是思想启蒙的历程。

 

8.谭嗣同的书信表明因对国人苦难命运的同情,遂产生救民于苦难的志向。承接第④段末尾的疑问,并对此做出回答;为下文谭嗣同对于自己幸福与他人苦难的一系列反思做铺垫,将对大夫第的描述过渡到对谭嗣同心路的追寻。

9.谭嗣同面对现实产生了疑问,作者用连续问句再现了谭嗣同内心的追问;在追问和反思中谭嗣同的眼睛睁开了,作者运用“门”“窗户”被打开以及“光芒”等比喻,并将其与“佛祖顿悟”作比较,强调这种觉悟对谭嗣同人生改变的巨大作用;觉醒后的谭嗣同,用生命实践了他的誓言。

10.父亲忠于传统的专制秩序,却清楚地知道儿子惊世骇俗的才华和冰清玉洁的人格;谭嗣同虽然拒绝父亲安排的坦途,却对父亲拥有血缘之爱。

11.①戛然而止,余味悠长,引人深思。②与前文“而毅然选择‘叛徒’的身份,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呢?”照应。③凸显了谭嗣同为国牺牲的形象,表达了作者对谭嗣同的怀念和赞扬之情。

 

12.D

13.C

14.①诗歌结尾遥想故乡家家团聚守岁,反衬自己之孤寂。②“那得梦魂来”,直抒胸臆,把思念再推进一层。③结尾两句,由眼前独坐写到“对写”故乡守岁,由当下思乡推及希望以梦相聚,拓展了诗歌的时空,情感更加深沉。

【分析】

12.

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、体裁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。

D.“‘芙蓉枕’‘竹叶杯’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”错误。诗中用“芙蓉枕”与“竹叶杯”点明新春将至。“芙蓉枕”意为绣有芙蓉图案的枕头,“竹叶杯”杯中盛有竹叶青酒。主人公因思乡而独坐帐中借酒浇愁的状态,而非“格调高雅”。

故选D

13.

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作品风格的能力。

常见的作品风格有:平实质朴、含蓄隽永、哀婉悲凉、旷达闲适、绚丽飘逸、沉郁顿挫、雄浑壮丽、粗犷豪放、悲壮慷慨等。依据诗歌意象及内容把握诗歌风格特点。

《岁除夜有怀》表达了羁旅他乡的诗人除夕夜对家人的思念之情。“四气推迁往复回”写新旧时序代谢,光阴易逝,四季推移,岁月无痕的自然现象,大气清新。

“渐看春逼芙蓉枕,顿觉寒销竹叶杯”写诗人独坐帐中,借酒遣愁,幽美的画面之中有质朴的思乡情愫。

“守岁家家应未卧,相思那得梦魂来”,最后两句作者以想象的手法,表达了自己思念亲人而不得的淡淡哀伤。依据分析,本诗的风格为清幽质朴。

故选C

14.

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。

诗中开头写新旧时序代谢,光阴易逝,四季推移,岁月无痕的自然现象;接下来写除夕之夜,诗人看落焰残灯,香炉尽灰,暗示诗人因思乡愁绪久久未眠;第三联写诗人独坐帐中,借酒遣愁,思念家人。

尾联“守岁家家应未卧”,这是从对方起笔生情的写法,诗人遥想故乡家家团聚守岁,其实是自己有感于除夕佳节不能回家而思念亲人,这样写以家人团聚的热闹反衬自己之孤寂。接着,诗人希望梦中魂归故乡,与亲人团聚,然而“相思那得梦魂来”中“那得”两字,说自己连“梦归”也做不到,将思念的愁苦更添一层。

结尾两句,由眼前独坐写到故乡守岁,由当下思乡推及希望以梦相聚,再以梦归难以实现结束。遥想故乡家家团聚守岁,反衬自己之孤寂。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厚,情感更加深沉。

 

15.(1)侵犯(2)假装

16.(1)B(2)D

17.C

18.大家都要求御驾暂时停留,观察一下军事形势,寇准坚决请求说:“陛下不过黄河,那么人心就更加不安了,敌人也不会惊惧害怕,这不是取得威信、决定胜利的行为啊!”

19.(1)见识高远:在契丹来犯前提前备战。(2) 刚正直率:国家存亡之际,在皇帝和群臣犹豫、退缩时,寇准坚持己见,极力争辩。

【解析】

15.

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。

(1)契丹内寇:契丹入侵。寇,侵犯。

(2)乃阳若不知:却假装不知道。阳,通“佯”,假装。

16.

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。

(1)急书一夕五至,准不发:紧急的军报一个晚上送来了五封,寇准不开封(看紧急军报)。发:开封。

故选B。

(2)机不可失,宜趣驾:机会不可错过,应当赶快驾车出发。趣:通“促”,急速。

故选D

17.

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。

句意为:不这样,(那就)出奇兵打乱敌人的计划,坚守阵地消磨敌人的士气,使敌人困乏疲惫。从疲劳和安逸的(敌我)形势来看,我们有必胜的把握。

“不然”,假设的分句,省略主语,语义成分完整齐全,放在句子开头,单独成句,后面断开。排除AD。

“出奇以挠其谋”“坚守以老其师”句式对称,句意完整,各自独立成句。排除B。

故选C。

18.

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。

关键词句:“驻跸”,御驾暂时停留;“觇”,观察;“固”,坚决;“河”,黄河;“危”,不安定;“慑”,惊惧害怕;所以,用来……的;非所以取威决胜也,判断句。

19.

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分析的能力。

“是狃我也,请练师命将,简骁锐,据要害以备之”:这是轻侮我们啊!要训练军队,任命大将,挑选精悍的部队,据守要害的地方,防备敌人。寇准分析问题精准,而且能提前想到要备战,后来契丹果然来犯,可见寇准有骨气,有见识,有谋略。

“陛下入则臣不得见,大事去矣。请毋还而行”:陛下回到宫里,我就见不到您了,国家大事可就完啦!请您不要回宫,还是到澶州去吧!面对群臣和皇帝的退缩,寇准坚持己见,直接请求皇帝到前线;“众议皆惧,准力争之”“准复入对”在群臣和皇帝渡黄河犹豫不决时,寇准极力争辩、坚决请求。可见其刚正直率。

参考译文:

皇帝很久就打算让寇准做宰相,(只是)怕他性格刚直,难于独自担任。景德元年,任命毕士安做副宰相。过了一个月,一起任命他们两人都做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寇准兼任集贤殿大学士,职位在毕士安之下。这时候,契丹入侵,放纵游动的骑兵侵袭深州和祁州一带,稍有点不利就退却,徘徊往来,(好像)没有打仗的意思。寇准说:“这是轻侮我们啊!要训练军队,任命大将,挑选精悍的部队,据守要害的地方,防备敌人。”这一年冬天,契丹族果然大举入侵,紧急的军报一个晚上送来了五封,寇准不开封(看紧急军报),饮酒谈笑,和平常一样。第二天,同列的人把这件事报告了皇帝,皇帝大吃一惊,向寇准问这件事,寇准说:“陛下想结束这件事,不超过五天就能办到。”并趁机请求皇帝到澶州去。同列的官员害怕起来,想要退兵。寇准阻止了他们,叫他们驾车侍候皇到澶州去。皇帝对这件事很为难,打算回到宫里去。寇准说:“陛下回到宫里,我就见不到您了,国家大事可就完啦!请您不要回宫,还是到澶州去吧!”皇帝这才召集群臣商议亲自出征的事,问有什么计策。

契丹围困了瀛州,一直侵犯到贝州和魏州,朝廷内外都震惊恐慌起来。副宰相王钦若,是江南人,请求皇帝到金陵去。陈尧叟,是蜀地人,请求皇帝到成都去。皇帝问寇准,寇准心里知道这两个人的阴谋,却假装不知道,说:“谁是替陛下筹划这个计策的人?他的罪可以杀头。现在陛下是神明威武的皇帝,武将和文臣都很团结,如果您亲自领兵出征,敌人自然而然就会逃跑。不这样,(那就)出奇兵打乱敌人的计划,坚守阵地消磨敌人的士气,使敌人困乏疲惫。从疲劳和安逸的(敌我)形势来看,我们有必胜的把握。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太社,到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去呢?问题在于人心崩溃了,敌人乘势而入,天下还能够保住吗?”就请求皇帝到澶州去。

于是到了南城,契丹的军队正在强盛的时候,大家都要求御驾暂时停留,观察一下军事形势。寇准坚决请求说:“陛下不过黄河,那么人心就更加不安了,敌人也不会惊惧害怕,这不是取得威信、决定胜利的行为啊!况且,王超领着强劲的兵力驻扎在中山,扼住了敌人的咽喉;李继隆和石保吉分列强大的阵势,扼住了敌人的左右手臂。四方各地军事长官赶来增援的每天都有。为什么疑虑而不前进呢?”大家议论起来都害怕(敌人),寇准极力争辩,事情未能决定下来。寇准出来在屏幕间遇见了高琼,对他说:“太尉您受了国恩,今天有意报答国家吗?”(高琼)回答说:“我是军人,愿意拼命。”寇准又入殿见皇帝,高琼跟着站在庭下,寇准厉声厉色地说:“陛下不认为我说的对,何不问一下高琼等人?”高琼立即仰起头来进奏道:“寇准说的是对的。”寇准说:“机会不可错过,应当赶快驾车出发。”高琼立即指挥卫士让皇帝乘上车子前进,皇帝就渡过了黄河,坐临澶州的北城门楼上。远近的人们看见皇帝车上的伞盖,跳跃着欢呼,声音传到几十里以外,契丹兵士相互看看,感到惊慌害怕,连阵势都排不成了。

 

20.C

21.答案示例:第②段画线句承上启下。由第①段养鱼的经历推想到古人的仁政,他们要求细密的渔网不得放入池塘,鱼长不足一尺不能捕杀,市场上不得出售,人也不准食用,从而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。这一句使文章衔接自然,由事及理地展开论述。

22.答案示例:作者第一次发出感慨,是因为自己不能禁止细密的鱼网,但以自己绵薄之力使它们的生命暂时得以延续;第二次是感叹让自己内心忧伤的不只是鱼,由鱼推及到天下万物,表现了作者仁怀天下,护惜之情溢于言表。两次感慨前后呼应,同时第二次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情感、思想更推进了一层。

23.答案示例:第①段的“不忍”,指将用鱼儿作为猫食,内心的恻隐和悲悯;第④段的“不忍”,指三十年后发现此文,愧对起初心志,丢弃少年时立下的志愿。第一个“不忍”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,表明养物而不伤物,推而广之,人类也要“乐其生,遂其性”的思想,这一思想仍有现实意义,警示人们要尊重生命的本性。第二个“不忍”表明即便历经沧桑也要坚守初心的情感,这一情感对于为世俗之事忙碌而变得麻木、忘记最初梦想的现代人具有警醒的意义,无疑为当下的人们开出了一剂回归初心的药方。

【解析】

20.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。解答此类题时,考生应先结合上下文语境,分析句意,把握语气,然后根据虚词的用法以及句中的位置进行选择。

根据上下文,可知此句句意是:看昔日所知,依着今日所到的地步,愧对起初的志愿,不接近于自弃吗?

A项,“欤”作为语气助词,可以用在疑问句、感叹句和反问句中,在疑问句中,它与“乎”的区别在于:“乎”一般纯属有疑而问,语气直率而有力;“欤”重在征询,态度和婉。此句是作者有所感而发出的自我疑问,没有征询的意味,故不妥。

B项,“矣”一般用在肯定句中。

D项,“焉”放在句尾表语气时,一般作为纯粹的语气词,无意义。

故选C

参考译文:

书房的前面有个石盆式的水池。家里的人买小鱼喂猫,见到鱼儿用唾沫互相湿润,心中不忍,于是选择其中能够活的,有百余尾,养于池中,大的如指粗,小的像筷子。我用手托着下颔观赏了整整一天。刚开始把鱼放到水中,内心高兴自得,因为鱼找到了它们的处所;后来再看它们,内心戚戚,有所感触。

阅读古代圣人的书籍,看到他们为政,规定细密的鱼网不得撒向大池,鱼尾不足一尺长不得捕杀,集市上不得售卖,人们不准食用。圣人宽厚仁爱,他们养物却不伤害它们就像这样。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捕获生物,那么我们人类乐其生,顺其性,应当怎么办呢?推想生活在那个时候的鱼群,难道有这样的困境吗?推及这条鱼到其它情况,又有什么不能知道呢?感慨我内心的悲戚,难道只是对鱼这样吗?

鱼儿呀!鱼儿呀!那些用细钩密网捕杀你的人,我无权禁止他们;但是烧烤咀嚼鱼肉,我今天没有这样做。我知道江湖的广大,足够使你随心所欲,很想把你们投放江湖之中,却没有找到办法,只能用斗斛的水,使你们生存。而这实在是出于我的衷心。你们生存下来的已经很多,对于天地间的万物,我的心里又该怎么办?鱼儿呀!鱼儿呀!使我内心受到感动的,又岂只是鱼而已呢?于是作了这篇《养鱼记》。至和元年六月记。

我之前作《养鱼记》,到现在几近三十年,在以前的旧稿中偶然看到这篇文章。我不禁叹息,年少有志,不忍毁去。看昔日所知,依着今日所到的地步,愧对起初的志愿,不接近于自弃吗?给众小儿看,应当以我为戒。元丰己未正月戊戌,西斋南窗下书。

 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